應重視藥源性急性腎衰竭

  腎衰竭可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腎衰竭的病情進展快速,通常是因腎臟血流供應不足(如外傷或燒傷)、腎臟因某種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損或是受到毒物的傷害,引起急性腎衰竭的產生。而慢性腎衰竭主要原因為長期的腎臟病變,隨著時間及疾病的進行,腎臟的功能逐漸下降,造成腎衰竭的發生。

  藥源性急性腎功能衰竭可十分嚴重,甚至危及生命,應以預防為首要原則。藥源性急性腎功能衰竭一類與劑量無關,系過敏體質,另一種類型與藥物劑量、療程密切相關。其發生之前往往存在一些易感因素或者說某些人群中已存在某些潛在因素,若在此基礎上再使用腎毒性藥物或過量使用就易發生急性腎衰,因此臨床上預防藥源性急性腎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用藥前應詳細詢問病史及藥物過敏史,禁用曾經有過過敏征象的藥物;

  ②嚴格掌握腎毒性藥物的使用:對老年人、幼兒、糖尿病、高血壓、高血凝及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使用藥物應慎重,這些病人容易發生藥源性急性腎衰。脫水病人用藥前應補足液體。心功能不全和肝臟疾病的患者分別由于腎灌注問題及肝臟對藥物的解毒能力下降,應考慮到藥物的使用劑量;腎病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即使對於正常人群,當有需要用藥如感冒時亦要嚴格掌握腎毒性藥物劑量與療程;

  ③避免合用腎毒性藥物:如不宜頭孢菌素與氨基糖甙類藥物聯合使用。氨基糖甙類藥物盡量不與利尿劑合用;

  ④造影劑的腎毒性僅次于氨基糖甙類藥物,其易感因素有:造影劑劑量過大或連續多次造影,年老,脫水,原有腎灌注不足或腎損害、糖尿病、高血壓或多發性骨髓瘤等,因此上述疾病者應盡量不做造影檢查,其次接受碘造影前需補充足量的液體;

  ⑤腫瘤化療前應預先服用別嘌呤醇,以減少尿酸的形成排泄;

  ⑥化療(順鉑等藥物)前及化療期間應補足液體,可降低其腎毒性發生率;

  ⑦某些易在尿液中形成結晶的藥物,使用時宜同時堿化尿液及水化治療,避免腎小管阻塞;

  ⑧腎源性出血時不宜使用6—氨基己酸治療,以免引起輸尿管內血凝塊阻塞,其他出血性疾病即使使用該藥亦宜密切觀察;

  ⑨必要時進行藥物血液濃度監測:如慶大霉素血漿峰濃度>12mg/L時腎毒性顯著增加。對環孢菌素濃度進行測定也有助于及時調整其劑量,以避免弓I起ARF;

  ⑩當使用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的藥物,尤其直接腎毒性損傷藥物時宜進行監測,如測尿溶菌酶,B—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轉移酶,B2—微球蛋白等反映腎小管損害的敏感指標,以便早期發現其腎損害,盡早停藥,以免發生急性腎衰。對那些通過血液動力學介導急性腎衰的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則可測定血尿素氮、肌酐、甚至直接測CFR以觀察其是否引起可逆性腎損害,早期腎損害停藥後即恢復正常。

  有人認為住院病人發生急性腎衰,部分為醫源性,且多為藥源性,值得重視。

  如果腎臟的損害尚處在早期階段,那么可以靠藥物和飲食得到控制,然而末期腎衰竭卻沒有康復的希望。對於慢性腎衰竭,只有兩種途徑可以治療,洗腎治療或者腎臟移植。腎臟移植是指通過手術,將器官捐獻者的腎臟移植到接受移植的病人體內的過程。腎臟的可能來源:家人、配偶、密友或者腦死亡並且生前簽字同意捐獻器官的人。當然,最匹配的腎臟通常來自接受移植者的兄弟姊妹,因為他們的基因配合的可能性最大。

  腎臟移植是目前治療腎臟衰竭最好的方法,因為移植到病人體內的腎幾乎可以完全代替已衰竭了的腎臟的功能,讓病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位腎衰竭病人都有機會接受腎移植。這是因為可能沒有適合的腎臟或是愿意捐獻腎臟的親戚,再或是因為腦死亡後的器官捐獻者的數目遠遠低于需求者的數量。病人要等到一個合適的腎臟進行腎移植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因為捐獻者的腎臟必須同病人的身體相匹配。這時,病人必須進行定期的洗腎治療以維持生命,直到可以通過移植手術獲得新的腎臟。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性知識點點讚-兩性關係,兩性教育資訊網 » 應重視藥源性急性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