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以毒攻毒吃蜈蚣治痔瘡身亡
相信每個金庸、古龍武俠迷都知道,這些武俠作品都有主角身中劇毒後用毒蛇、蜈蚣等毒物來解毒的橋段,這就是以毒攻毒。民間也流傳了不少以毒攻毒的偏方,也有不少人對這些偏方深信不疑。
中藥沒有毒副作用嗎?” src=”//img.jianke.com/article/201609/20160922171816894.jpg” />
不久前,哈爾濱一位五十多歲的大媽因痔瘡發作,苦不堪言,之後打聽到一個吃蜈蚣能治痔瘡的偏方,便在兩天內連續吃了十幾條蜈蚣。然而,大媽強忍著惡心吞下去的蜈蚣并沒有治好她的痔瘡,反而使得她出現惡心、乏力、尿黃等癥狀,送醫後發現,大媽的轉氨酶較正常值升高2000多倍,已出現肝、腎功能衰竭。最終,大媽搶救無效身亡。
醫生提醒,拿毒物來治病,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吃中藥有沒有毒副作用?
哈爾濱醫科大學主任醫師任朱麗影介紹,臨床上因不明原因轉氨酶升高而就診的病人當中,被確診為藥物引起肝損傷的不在少數。藥物性肝損傷輕者停藥後可自行恢復,嚴重者則可致肝臟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據專家介紹,很多人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其實不然,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20%以上的藥物性肝損傷是由中藥引起的,其中何首烏、土三七、雷公藤、柴胡等服用不當均可以造成肝臟損傷。除了中藥以外,一些解熱鎮痛藥、抗生素、化療藥、抗結核藥物、降脂藥等也易引起肝損傷。
此外,受“中藥安全無毒”觀念的影響,人們超劑量、長期使用中藥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有患者自服龍膽瀉肝丸長達10余年,早已超過臨床規定使用量,很難不發展成為腎損害。即便是無毒的甘草,若是長期使用也會出現浮腫、血壓升高、鈉潴留、血鉀降低、四肢無力等現象。大劑量、長期用藥造成藥物在體內蓄積,而機體對藥物“毒性”的耐受性是有限度的,超出限度的用量就容易引發不良反應。
專家提醒,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不能擅自服藥,更不能濫用偏方,均應經醫生診治,科學合理用藥,不隨意加大劑量或延長療程,因人、因地、因時、因證而異,一人一方,辨證論治,盡量避免中藥的毒副作用的出現,促使身體盡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