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是必需品

  “80後”已成為單身群體的主力軍。   她們經濟獨立,擁有令人羨慕的生活方式。   事業有成的她們喜歡在微博秀上她們的一次早餐,她們的品質生活。同時,她們對婚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因為沒有家庭的約束,她們過得更加開心瀟灑,卻不顯孤獨寂寞。   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新增漢語新詞“剩女”,在各大媒體的熱炒中,如今已變成人們見怪不怪的舊詞了。   在“剩女”這個詞匯背後,其實是一群“史上最大規模”的優秀女性。她們擁有自我意識、獨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選擇權;她們有理想有事業,懂生活講品位,交際圈廣;她們享受自由而愜意的生活,也承受著中國傳統文化所附加的壓力。   今天,在屬于女性的這個特殊日子里,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她們——新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批獨立女性。   婚姻大事,寧缺毋濫   普遍意義的剩女,是指30歲以上的未嫁女。   31歲的維維是新東方的英語老師,魔鬼身材、天使臉龐,被學生們稱為“美女老師”。維維擁有眾多的追求者,可適合結婚的目前還沒有。現在她身邊有兩個追求者:一是她新東方的同事,帥哥一個,“可他是個‘鳳凰男’,在北京沒房,我媽堅決反對”;另一個是她老媽同事介紹的IT精英,有房有車,“我爸媽很中意,可我沒感覺。我不敢想象我們倆一輩子在一起會是啥樣”。維維至今還在等待,“萬一等不到,一個人過也挺好”。當筆者問她是否感到孤單時,她毫不猶豫地搖頭。   之所以不覺得孤單,是因為維維擁有不少剩女同黨。她們隔三差五相約在三里屯酒吧,個個打扮得光鮮照人,仿佛從《欲望都市》片場趕來似的。有時僅僅因為天氣好也成了她們聚眾三里屯曬太陽聊八卦的理由。   死黨安妮嘲笑維維的擇偶標準太實際:“什麼相貌學歷房子啊,太俗,這些對我來說都不重要。”安妮唯一的條件是品位,比如得要分清喝葡萄酒和威士忌用什麼樣的酒杯,什麼場合適合穿VERSACE(范思哲)等等。   安妮今年37歲,是一名外企的首席法語翻譯,性感迷人。之前和一法國人同居了五年,其間兩人沒有任何結婚打算,不久前分手。問起她對未來的打算,回答是:“只要感覺好,無所謂婚姻。享受愛情,享受生活,有機會多出去周游世界,那才不枉人生一場。”   同樣被貼上“剩女”標簽的蘇可兒已經三十有二,曾留學加拿大學習拉丁舞,回國後創辦了舞蹈俱樂部。事業有成的她對婚姻要求頗高,雖然追求者不乏“高富帥”,可無一能入她法眼。“婚姻大事,寧缺毋濫。”她振振有詞。   寧缺毋濫,這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剩女的心理。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超過44.1%的剩女堅持不降標準。   “在現代社會中,男性在婚姻中的傳統優勢無從體現。過去男性可以起提供住房、養家糊口、干體力活的作用。如今,隨著女性的經濟獨立、各種服務業的興起以及互聯網的便捷,女性對男性的需求不再是那么必需。”長期研究兩性情感的作家姜湯在和筆者討論剩女現象時如是說,“由于教育上的成功和環境上的改變,女人越來越優秀。但她們對男人有一些傳統的標準,一要成功,二要有思想。用這樣的尺子來衡量男人,那么可供她們選擇的優秀男人越來越少。”   “80後”助推 “全剩時代”   由于計劃生育的政策和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中國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有報道稱,至2020年時,適婚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光棍。然而,我們目光所及,卻是剩女越來越多。長沙相親,男女比例1比2;廣州相親,男女比例1比6;上海相親,男女比例1比10。   如此現象的出現,源自中國婚姻生態的“甲女丁男”——在中國的傳統婚戀觀下,男人往往找比自己弱的女人,而女人則喜歡比自己出色的男人。按此規則,最後剩下的是偏遠地區丁男和高素質、高收入、高要求的大中城市的甲女。尷尬的錯位就此形成。   “男人的眼光是朝下的,女人的眼光是朝上的。”姜湯通俗地比喻道。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歐美國家就已經歷單身潮,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工資較高的城市女性拒絕步入婚姻的殿堂。此後越來越多的國家也步其後塵。如今,中國臺灣地區30歲以上的女性中,有超過20%的人未婚;而新加坡,40到44歲之間、擁有大學文憑的女性當中,有27%仍然處于單身狀態。   不難看出,在城鎮化道路上奔跑的中國大陸,也會沿此方向發展。社會學專家李銀河向筆者提供了她調查的數據:上世紀80年代中國只有4%的女性終身未婚,這一比例在最近的調查中上升到12%。她認為剩女大增跟社會轉型、價值取向改變、人口結構變化和女性地位提高等多重因素有關,“這和女權也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女權講究獨立,只有獨立才可以選擇單身,而單身又促進了女權的發展”。   有一因素尤為值得我們關注: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陸續走進剩男剩女行列,而新中國的獨生子女們恰恰又趕上了自1999年起的高考擴招。絕大多數的“80後”女孩接受了高等教育,這也使得她們的獨立能力比任何一代都顯強大。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的剩女現象將會愈演愈烈。在不久前北京地壇公園舉辦的相親大會上,人們發現,“80後”已成為單身群體的主力軍。  我選擇我快樂   薩特說:“人的本質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以自由為前提,人被判定為自由,必須獨自承擔選擇的後果。”這話對選擇獨立生活的剩女來說,尤顯意味深長。   “之前也糾結過,那時候爸媽總是催,現在他們也接受我的生活方式了。”王珊珊今年39歲,北京某雜志社的專欄作家。對擁有博士文憑的王珊珊來說,單身并非盲從或無奈,她一向拒絕婚姻:“我們過得比婚姻女性要瀟灑得多,沒有那么多的責任和義務。我覺得‘剩女’一詞用詞不當,應該叫‘勝女’才是。”   實際上,剩女們的心態比我們想象的要好許多,“剩者為王”也成了她們彼此鼓勵的一句口號。   “這是時代進步的一個佐證,特別是女性解放的一個佐證。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體現,也表示一個國家向文明社會邁進的一個特徵。”姜湯說,“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多元社會的正常變化。她們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在短暫的生命中,自由自在地尋找快樂尋找感覺,這更為重要。”   李銀河指出單身將成為一種潮流:“從北歐看,已經有一半女性不進入家庭,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有30%的女性獨身。這個潮流最終會影響中國。雖然中國因為家本位傳統文化的影響很看重結婚,但將來人們越來越注重快樂的人生價值。”   無疑,時代需要我們拓寬視野。當我們以開放的心態、開闊的眼界走近她們時,你會發現,新時代的剩女,如同盛開的花朵,美麗而妖嬈!(朱子峽)   《中國科學報》 (2013-03-08 第13版 文化周刊)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性知識點點讚-兩性關係,兩性教育資訊網 » 男人不是必需品